夏日的青岛,浪涛轻拍堤岸,热气被海风吹散,城市轮廓线与海岸线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现代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图景。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区域,企业在产业升级与创新浪潮中破浪前行的秘诀是什么?
带着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深度思考,记者走进山东港口青岛港、海尔、海信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及其财务公司,探寻它们稳健成长、向“新”而行的金融共生密码。
欧洲杯、世界杯、世俱杯,从足球到全球的海信,通过多元的赛事营销与赞助,打开了海信品牌出海的触达面和深度:当赛场边的海信广告牌随赛事信号传遍世界,当搭载着ULED X显示技术的100寸大电视成为球迷热议的“看球神器”,技术的魅力在赛事场景中被持续放大,透过体育这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跃迁的清晰轨迹,更看到了企业扎根技术创新、拥抱全球市场的开放姿态。
在海信国际中心展厅内,前沿的科技成果让米乐智能科技记者目不暇接。壁画电视、智能群控柜、信芯芯片……从智能家居到智能交通、智慧医疗,从自研芯片到革新产品,海信以科技创新为利刃,不断开辟着新的市场版图与产业边界——那些曾服务于顶级赛事的显示技术,正悄然进入寻常百姓的客厅;那些为赛场数据传输研发的算法与模型,已在城市交通的智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让海信构建起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拓展的良性循环。
全球10大研发中心、71个研究院、35个工业园、163个制造中心、23万个销售网络……同样从青岛走向世界的海尔,从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营收突破4000亿元、产品畅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引领的物联网生态品牌,以“以无界生态共创无限可能”的姿态,布局智慧住居生态、大健康产业生态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三大赛道,在全球舞台上勾勒出独特的发展轨迹。
在今年上半年投产的全球最大的AI多联机制造基地——海尔胶州多联机互联工厂,处处透着科技的韵律:AGV小车穿梭其中,机械手臂精准装配部件,一旁的监控大屏实时更新着生产数据,一派工业智能高效协同的繁忙景象。工人不再是重复劳作的操作者,而是生产线的智慧管理者。在这里,记者见证了一个5G、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
企业的出海量与港口的吞吐量共同书写着这座沿海城市的开放密码。当智能工厂的机械臂与智慧港口的桥吊臂隔空“握手”,青岛的智能制造实力便沿着海运航线驶向世界。
作为拥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四大港口集团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港口集团”)通过夯实枢纽支撑、畅通循环通道、强化协同联动,创新构建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让青岛的开放基因在陆海联动中持续迸发。2024年,山东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集装箱量超过4400万标箱。
走进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震撼之感油然而生。巨大的桥吊、轨道吊有序运作,却少见工人身影,智能设备在这里成为主角:只见巨大的桥吊伸展着钢铁长臂,精准抓取集装箱,随后平稳地放置在导引车上,这些无人驾驶的导引车犹如训练有素的“搬运工”,按照预设路线,沿着整洁的轨道往来穿梭,将集装箱送至指定堆场位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这里,记者真切感受米乐智能科技到了青岛在智慧港口领域的硬核实力。
这3家企业虽处于不同行业,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似的诉求——对资金高效配置和金融服务保障的迫切需求。
而其所属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恰如资金“舵手”,精准契合了成员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运转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引领产业与金融在良性互动中破浪前行。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财务公司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管理”角色,而是深度嵌入产业链各环节的“金融赋能者”。它们以各自核心业务及资金需求为依托,积极稳固产业链生态,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管控与高效调配,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另一方面,面对汇率波动、利率变动等金融风险,财务公司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综合运用外汇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确保企业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
企业的创新突破与转型升级,不仅是其战略眼光和拼搏精神的体现,更是背后金融体系精准支持、高效赋能的成果。此次对青岛企业的调研,让记者再一次看到了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