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家蓄力发展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与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犹如为制造业注入智慧的基因,编织数字时代的经纬。
工信部于2025年4月发布《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明确要求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推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攻关,覆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核心领域,为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提供实施框架。中国正以“业务解耦-技术融合-场景重构”为路径,将生产线的脉搏转化为数据流,让机器学会思考、工厂拥有灵魂。
在武汉光谷,就有这么一家企业,犹如一位执笔数字未来的工业诗人,以创新为墨,以技术为砚,在冶金、建材、能源、环保、化工、制药等传统工业的画卷上书写智能制造的时代新章。湖北博华自动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华”)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与提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科技型公司,正以“数字工匠”的专业精神,构建起从控制系统开发到大数据智能运维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锚定成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域专业自动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目标,博华多年来致力于广泛助推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升级,赋能企业及每个城市高效、安全、节能地运转,提升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女企业家、武汉市工商联执委、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副会长、博华董事长谢晓娟女士介绍,成立于2002年的博华是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主营业务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与技术服务、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业大数据分析服务等。
作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博华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科研攻关。经过23载技术沉淀,公司已具备多项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打造了由多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与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员90余名,高标准完成700多个自动化、信息化项目,组装生产4万多台自动化设备,客户覆盖国内20多个省份、横跨全球四大洲。
“目前全国仍有很多工业企业需要实现数字化,或改变目前数字化水平不高,发展受限的局面。”谢晓娟表示,博华在深耕大型企业数字化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将创新成果普惠至中小企业市场。依托自主研发的模块化技术平台,公司可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打造“量体裁衣”式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方案,每个方案都经过精准需求匹配和成本优化,确保企业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博华优质的定制服务能帮助企业突破数字化瓶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释放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迈进。”
谢晓娟介绍,博华自主研发了低代码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定制化、复用性、扩展性和适合多种部署方式等特点,以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葛洲坝水泥公司是博华多年的合作伙伴,该公司在全国有十几条生产线个县市,统一管理需要更高的数字化要求。”谢晓娟回忆,2019年,博华为该公司搭建了智能化生产运营管理平台,所有生产线的生产状态和数据可实时集中在武汉公司总部显示,并自动生成报表和趋势对比分析,进行远程运维。“改造后,一方面提高了运营的透明度,另一方面省去了中间管理环节和人员配置,帮助客户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谢晓娟解释,该平台集成了集团及其分、子公司各工厂车间的生产过程数据,建立集团级别的生产大数据中心,满足集团及分、子公司两个层级用户生产管理的多元需求。从整体到局部、宏观到细节,依托平台,客户以可视化的方式快速、全面、及时地掌握产、供、销、存、能耗的相关信息,自上而下消除信息盲点和信息滞后,并基于生产结构分析、计划与实际绩效对比分析,为集团提供生产运营决策支持。
“横向对比同类别产品,博华的平台在数据量化、透明化生产、系统集中管控、消除信息孤岛电子化报表(自动生成)、领导辅助决策、管理提升减少人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设备故障、智能预警、智能巡检、智能决策、数据增值服务、数据治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谢晓娟表示,葛洲坝水泥公司使用该平台后,接入集团超过1500台重点设备及10000台以上附属设备,日均参与系统使用用户超过200人。
博华已成功赋能钢铁、水泥、矿山、水务、材料等多个基础工业领域,通过定制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不仅能帮企业显著提升运营效率,更能助力合作伙伴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其从行业参与者蜕变为标准制定者、技术引领者。”
谢晓娟讲述了博华为广东韶钢建设的智慧水务项目,“开展合作前,公司联合武汉科技大学及上海一家研究院,先后两次到韶钢,进行了半个月的调研工作。”
随后,博华锚定韶钢智慧制造顶层设计规划,根据韶钢“少人化、无人化、集控化”等要求,为其设计和建设了集中的水务管理控制平台。通过各类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对韶钢水务的设备基础能力进行改造提升,使其具备集控条件并纳入“中心”一体化操控,从而实现废水处理控制系统生产的“四个集中”——监控人员集中、监控画面集中、运行逻辑组态集中、生产管理集中,达成废水处理工艺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流程再造。“管理控制平台可有效减少现场作业、降低水质波动、降低环保风险,效果获得客户好评。”
近些年,广西北海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北海重要的工业产业之一,也是北海乃至广西的重要特色产业。长利广西硅科技产业园是武汉长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打造的产学研创新基地。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50亿元,主要建设2条1250t/d一窑六线光伏盖板薄玻璃生产线和配套光伏玻璃深加工线、石英砂产业及一、二期所有的公用工程。
博华参与建设的北海长利智能管理平台建设项目,集成ERP、能源、安防、线控等管理系统数据,打造了一个系统、实时、有效,满足其当前生产经营管理业务需要的生产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高端玻璃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显著提升了生产精度、能源利用率和产品良率。“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树立了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向智能制造方向升级发展。”
当自动化控制系统如神经网络般精准传导,当信息化管理系统似智慧大脑般高效决策,博华正以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在产业升级的宏大叙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章。
回顾故事的开篇,很多人都会惊讶,这家以深厚的技术积淀助力生产线数字化重生、智能工厂生态构建的公司,其创始人之一竟然是一位文科背景的女企业家。初见谢晓娟女士,一袭白色西装很是干练,妆容精致、气质不凡,让人很难联想到这朵商业“玫瑰”盛开在男性扎堆的工业数字化领域。
谢晓娟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在武汉市重点中学当语文老师,后转岗行政管理,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谈及创业的渊源,她提到了自己的家人:“我的父母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在中国长江动力集团当了一辈子工程师,耳濡目染,我从小便对自动化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我爱人也是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系毕业的,后来我们一起选择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开启创业之路。”
创业伊始,博华主要从商贸做起,承接工业自动化西门子产品的代理。经过20余年的持续深耕,公司从当年起家时的两三个人,一跃发展成为职工200余人的企业,总部位于东湖高新开发区华工科技园创新基地16栋。公司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荣获“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武汉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50强”“武汉市研究开发中心”等荣誉称号。
“作为国内工业数智化企业第一阵列,博华正向着成为智能制造领域全面解决方案领军者的目标坚定前行,让传统工业在数字化的淬炼中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谢晓娟介绍,目前公司业务主要由四大板块构成:一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系统集成;二是软件部分,如低代码生产运营平台,帮助企业做优数字化工厂生产管理工作;三是外贸代理,公司荣获了“2024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最佳合作伙伴奖”称号;四是为系统集成做硬件配套,如低压电柜的组装生产。“我们打通了整个产业链,最大程度上实现风险可控、成本可控。”
“秉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理念,博华在工业智能化领域构建了独特的竞争壁垒,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核心优势矩阵。”凭借在工业大数据领域二十余年的深厚积淀,博华构建了完善的行业数据体系;成熟的MES平台解决方案已在多个工业制造领域得到成功验证,拥有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区别于传统模版式服务,我们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智能解决方案,通过敏捷开发流程确保服务响应速度,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从需求提出到方案交付的高效转化。
2015年前后,谢晓娟在带领公司发展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行业变革的征兆。海外考察时,她目睹了前沿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预见到数字化转型浪潮即将席卷而来;同时,客户需求日益严苛,传统业务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期待。面对这一双重挑战,谢晓娟常常夜不能寐,苦苦寻找帮助公司突破发展瓶颈的“良方”,经过深思熟虑,她果断启动企业转型战略:重组公司架构,于2016年成立专门的工业信息化软件事业部,投入核心资源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她坚信,唯有掌握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把握发展主动权、占得先机。这一关键决策,为博华后续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公司专业技术人员90余人,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8成,由硕士及以上学历和有大型设计院所、合资公司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组建而成的核心技术团队,为公司的持续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7年,博华的自动化工程业务突破1亿元,系统成套事业部搬迁,新工厂面积5000平方米;2018年,工业信息化软件部完成软件项目交付2000万元;2019年,公司融合IT和OT,迈向智能制造新征程……谢晓娟一步一个脚印,将客户和合作伙伴当作挚友,将员工视为公司的宝贵财富,以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助力博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公司先后在湖南、宜昌成立了办事处,又在上海、南昌、苏州、郑州成立了省外分公司,以及武汉市博世康和武汉博斯特两个本地子公司。
“很荣幸,公司拥有一批跟着博华风雨同舟、南征北战的伙伴,他们敬业、忠诚、优秀,对事业充满热忱与理想。”
在谢晓娟心中,这些陪伴公司成长的员工早已超越了普通同事关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家人。二十余年来,很多老员工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成家立业,从初为人父母到养育二孩、三孩,将最美好的年华米乐m6网页版登录入口都奉献给了公司。作为回报,博华始终秉持“以心换心”的理念,不仅在情感上给予家人般的关怀,更在物质回报上不遗余力。据了解,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年薪普遍维持在行业领先水平,充分体现了对人才价值的尊重与认可。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正是博华企业文化最动人的底色。
“管理科技企业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建立技术与商业的桥梁。”在科技行业这个以技术见长的领域,谢晓娟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跨界蜕变。她回忆自己在报考高级经济师时,曾面对过“文科背景如何驾驭工业自动化企业”的质疑,她以“终身学习,知行合一”的理念给出了答案。
为弥补专业短板,谢晓娟不仅攻读了武汉大学EMBA,更从创业初期就亲力亲为:既是公司首位持证会计,包揽财会业务,又兼顾人事管理,主导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在业务钻研上,她采用“项目复盘法”——逐案研究历年工程资料,提炼技术亮点与市场需求;同时通过国内外行业展会、专业培训持续充电,洞察行业前沿发展风向,包括积极参加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组织的赴外地学习调研的活动,逐渐从技术小白成长为工业智能化领域的“万事通”。这种“干中学、学中干”的实践智慧,正是她带领企业突围的关键。
“不要试图成为技术专家,而要成为最懂技术的商业决策者。”谢晓娟认为,跨界管理者真正的价值在于建立技术语言与商业价值的转换器,这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躬身入局的实践精神。
“在与技术团队长期合作中,我深刻理解到技术人员特有的思维模式——他们习惯线性逻辑思维,重视规则与协议精神。”针对这些特质,谢晓娟总结出一套“引导式沟通法”:首先真诚赞赏他们的专业深度,比如“这个架构设计非常严谨”,然后以提问方式引导思考。当发现工程师滔滔不绝地用专业术语让客户困惑时,不会当场打断,而是在结束后先肯定其专业热情,再提出建设性建议:“要真正体现你的专业性,就用最简单明了的话精炼你想表达的要点,让客户一听就懂。”通过这种方式,技术人员逐渐掌握了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商业语言的能力,他们的演讲一次比一次简洁高效。
谢晓娟认为这种沟通方式的核心在于:用技术人员的思维逻辑来解决沟通问题,把表达优化转化为他们能够理解的技术挑战。“实践证明,尊重专业背景的引导,比直接指令更能激发技术团队的成长潜能。”
近年来,博华在谢晓娟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将业务版图拓展至香港、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及南美等国际市场。她坦言,公司未来将在工业自动化精细化领域深耕,重点布局国内外合作项目。目前,公司在德国市场每年采购量达两亿以上,今年6月更派遣专业团队赴伦敦开拓欧洲市场,践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强双边贸易与跨国合作交流。
作为武汉市重点培育的“银种子”企业,博华正积极寻求行业技术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及业务量,“计划在五年内拥抱资本市场,进一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