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造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制造服务对制造赋能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服务要素的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造产品的价值增值程度。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般超过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致在40%—50%。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7%,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为31.4%,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10%—20%的较大差距。由此可见,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制造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巨大的提质增效发展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高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生产性物流、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金融米乐m6科技平台保险、节能与环保、商务服务等业态。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生产要素,需要服务来确保中间品及最终产品运抵销售市场,对通信、运输和数据流等协调服务的需求加大。附加在最终产品中的服务日益增加,既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如运输、保险、仓储、会计、咨询、设计等方面,也嵌入到培训、维护、维修等服务中。制造服务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造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削减成本、提高效率、深化和改善客户关系,也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贸易中强大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整合到制造过程中。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制造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实现产品价值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链的服务环节转移。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顺应制造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商务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基于两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梳理了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等10种典型业态和模式,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这也是继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之后,我国首次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的实施意见。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出台的制造服务业文件。该文件基于两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方向、专项行动和保障措施。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统筹推进服务型制造标准化工作,支撑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旨在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要素、宽领域、高水平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5〕27号)。上述政策措施顺应两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制造服务业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制造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质量提升。2018年,我国制造服务业的市场规模13.66万亿元,2022年达到20.1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我国制造服务业占全国服务业比重为30.6%;企业数量为150万家,其就业人数为2.5亿人。据预测,2029年的制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25万亿元。在我国制造服务业中,专业服务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2022年,专业服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所占比重分别为35.6%、24.3%,研究与开发服务所占比重为15.1%。
其次,我国制造服务逐步嵌入产品研发、生产、分销及售后的全生命周期,形成多元价值增值。目前,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售后服务支持环节,延展为构建以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为重点的专业化制造业服务体系。以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例,通过后端引入九州通、华润医药等第三方医药流通头部企业,前端引进众多合同组织(CRO),从事药物筛选、动物试验、临床研究、数据管理、上市后监测等环节的工作,加速药物开发过程,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服务业从最初支持规模化生产转向全面参与医药产业生态系统运作,从而提升了生物医药基地产业整体竞争力。
最后,制造服务赋能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新时代以来,在制造服务的持续助力下,我国在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高铁等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6.3%、34.6%。同时,我国建成了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了众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以欣旺达为例,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一级供应商,该公司自2020年进入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目前已完成90%业务运行数字化和80%决策数字化,使数字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研发、运营、交付、质量等方面的数字化带来的综合收益提升已经超过30%,对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使单位能耗同比降低12%。
得益于政策层面的重视和支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创新机遇,我国制造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优化,并持续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但同时也要看到,与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制造服务业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够强,面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以及投入不足等问题与挑战。
一是我国制造服务业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够强。我国制造服务业整体附加值低,研发、品牌、设计等环节盈利能力还有待提升。以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为例,国产化率仅为5%,且主要用于中低端领域,法德美等国家的国际厂商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在服务业标准化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标准化仍存在较多空白,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相通相容有待加强。支撑制造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尚不健全。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服务化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美国在知识产权使用费、研发设计等制造业高端服务环节的全球化布局具有显著优势。以苹果手机为例,其硬件产品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不到1/3,而附加于硬件之上的服务所占比重超过2/3。
二是我国制造服务业面临着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压力。我国制造业近年来在产业规模、配套能力等方面已经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在关键核心技术环节自主可控水平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在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等制造服务环节还需要提高。高端服务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结构性问题。而且,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这一结构性问题不仅制约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也使得产业链的整体安全和韧性在某些关键点存在潜在风险。
三是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投入不足。从单一年份看,2018年我国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约为26.89万亿元,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占比仅为28.1%。从较长周期看,1995—2020年,在我国单位制造业产品的总投入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占比在12.5%左右,基本没有变化,同期美国的这一比重则从18.1%上升至22.2%,日本和韩国则分别从15.7%、13.4%增至18.5%、17.2%。就具体行业而言,2020年,我国批发零售业对制造业的投入所占比重为5.6%,美国和日本均超过11%;我国信息与通信服务对制造业的投入占比为0.3%,美国、德国、日本均超过1%;我国专业与科技服务对制造业的投入占比为1.3%,美国为4.9%,德国、韩国均超过3%。
首先,大力强化制造服务业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持续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一要总结并评估《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目标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之上,规划设计“十五五”期间我国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二要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需求,推动相关服务领域的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赋能深度,重点增加批发零售业、信息与通信服务业、专业与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以及高端品牌等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三要加强支撑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体系建设。对与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进行前瞻化布局,重点加强新业态、新领域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培训体系的融合、协调发展。
其次,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大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智能芯片等科技创新成果在制造业投入、产出的服务化应用,加强机器视觉、预测性维护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制造业重点场景深度应用,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创新性配置提升制造服务业的高端化、智能化水平。二要发挥数字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开发等全生命周期中的赋能作用,拓展绿色制造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速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型。推动绿色产品供给,深化绿色金融服务创新。三要完善制造服务业开放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使政策制定者、从事制造和服务的经营主体、研发机构以及金融服务机构等在科研创新的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形成价值共创、深度融合的开放协同创新网络。
最后,积极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提升我国制造服务竞争力。一要降低生产性服务贸易壁垒,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中间产品进口,加大制造服务的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二要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与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领域条目;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等服务领域有序扩大开放;鼓励外商设立研发中心。三要鼓励制造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在技术创新、营销与服务网络等方面拓展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新空间。四要积极推进新兴制造领域服务标准化进程,推动服务标准国际化。五要推动制造业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的国际服务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