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能力(二)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化制造加速普及(三)塑造新动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五)培育绿色增长优势,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六)培育新产业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近日,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同期举办的“2025制造强国建设论坛”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发表了以 “开启制造强国建设第二个十年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苏波表示,2025年,既是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的收官之年,也是第二个十年规划的编制之年。站在这一关键节点,回望制造强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析 “十五五” 时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未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任务,对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启制造强国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苏波表示,“十五五”时期,制造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整体发展环境呈现三大新特征。
一是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刻变革。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外部势力对我国围堵打压不断升级,逆全球化思潮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割裂。一方面,制造强国积极推进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新兴工业国家加快产业布局,争夺产业竞争新优势,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难预料性成为常态。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创新与深度应用推动下,人工智能进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新阶段。前沿颠覆性技术迭代加速,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的前沿方向,正成为支撑智能制造高阶发展的关键基础技术,有望赋予机器系统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层次的自主化、智能化迈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深度赋能各行业,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生态。
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着力点。“十五五”是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个十年的开局阶段,目标是到2035年使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当前,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与之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苏波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十五五”时期,要聚焦六大关键任务,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与核心能力。一是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精准对接;二是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置于优先位置,瞄准未来科技与产业制高点,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三是通过开放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引进外资技术与人才的质量,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经营能力,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技术创新协作。
未来五年,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智能制造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一是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完善数据产业生态,打造数据产业集群;二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三是优化数据要素配置,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进数据基础设施与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四是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智能制造是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十五五”时期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发展具身智能产业,推动智能制造从示范推广向全面普及迈进,力争到2035年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制造,使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需从三方面发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高端工业母机等领域创新突破;二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抢占前沿技术领域制高点;三是用数智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机械、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
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球前列,截至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8.89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6%),2025年上半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超15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2030年碳达峰时风能和太阳能装机12亿千瓦”的目标,太阳能和风能累计装机量占全球45%。工业作为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主要领域(能源消费占全国2/3、碳排放占全国70%),“十五五”时期需重点米乐m6网页版登录入口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完善绿色政策与市场机制。
面对激烈的国际产业链竞争,一是梳理制造业产业链现状,推进短板产业链补链、优势产业链延链、传统产业链升级、新兴产业链建链;二是集中资源攻关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以自主技术替代海外断供技术,保障产业体系完整;三是鼓励国内企业抱团“走出去”,将核心技术与产业根基留在国内,在投资地构建中国产业生态圈;四是聚焦国计民生、经济命脉与国家安全领域,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培育新产业生态;五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建立产业救济机制,吸引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深化国际互利合作。